据了解,截至本报告书签署之日,本报告书已按照有关规定对本次权益变动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如实披露,不存在根据法律以及相关规定信息披露人应当披露而未披露的其他重大信息。
央广网阿克苏8月4日消息(记者丁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7月28日至8月2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
盛夏的阿克苏地区景色美不胜收,塔里木河蜿蜒流过,片片绿洲分布在沙海边缘,各类防风林经济林错落有致……
阿克苏地区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防风林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继承和发扬“柯柯牙精神”,深入实施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努力筑牢防风固沙“绿色长城”,成功阻止了沙漠入侵绿洲,保护了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走出一条把黄沙变“金沙”的绿色发展之路,水清岸绿、鱼跃鸟飞、人安业兴的一幅生态画卷已徐徐展开。
锁边固沙 敢叫荒漠变绿洲
沙雅县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县域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84.69%,年均降水量68.4毫米,生态环境脆弱。
从前每年3月至5月,这里都会出现沙尘天气,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面对恶劣的环境,作为“柯柯牙精神”发源地的阿克苏人民,又将在沙漠中书写怎样的答卷?
带着疑问,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了位于沙雅县盖孜库木乡沙漠边缘区域的中国电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低碳转型新能源项目现场,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
光伏板下设置草方格,阻止沙流动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远处,蓝色的光伏板还在不断地向沙漠腹地延伸。“我们这个项目在沙漠边缘,总共装了545376块单晶硅组件,分为72个发电单元,建成后一年的发电量大概可以供43万人使用一年。在发电的同时,我们这个项目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防风固沙,一举两得。”中电建(沙雅)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杜思伟对记者说。
沙雅县光照资源丰富,发展光伏产业得天独厚。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低碳转型新能源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3.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能耗约11万吨标煤。
光伏发电的同时还可防风固沙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杜思伟向记者介绍,除此之外,光伏板基桩还能固沙,一排排2米多高的光伏板相当于高立式沙障,可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流沙的挟沙能力。光伏板下还设置了5排草方格,阻止沙流动,并在光伏区周围种植100米宽、共1000余亩的梭梭林。
在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同时,沙雅县还积极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引导企业探索“可持续公益的商业治沙模式”。
在沙雅县绿洲南部与沙漠交界的沙雅县漠鑫开发有限公司梭梭林种植基地,连绵成片的耐盐碱荒漠植物梭梭长势旺盛,有的高达四五米,公司经理任朋辉正和管理人员察看梭梭下人工接种肉苁蓉的生长情况。
任朋辉正在察看梭梭林的生长情况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任朋辉挥动铁锹,一边挖肉苁蓉一边介绍,今年公司新种的梭梭有5000亩,现在总面积是1.5万亩,后续计划扩大5000亩的梭梭种植面积。
防沙治沙,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发展。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引得沙雅县其他乡镇的种植户纷纷学习借鉴。
当地群众向记者展示刚刚挖出的肉苁蓉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沙雅县塔里木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周超就专门带着乡里的26户种植能手来到基地参观交流。周超说:“我们塔里木乡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辖区内沙化土地较多,这里的防沙治沙效果好,经济效益高,我们也想把地块利用起来,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高。”
种植梭梭不仅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接种肉苁蓉还让这片生态屏障有了经济效益,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共赢发展。
种植梭梭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沙雅县坚持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
“我们还采取天然林引洪灌溉,补充区域内的地下水;用草方格固沙,实现沙丘治理;用封沙育林来隔绝人为活动影响,实现自然植被正常生长;采取飞机有害生物防治,消除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病虫害。”沙雅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胡杨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开彦说。
该县按照“科研单位+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探索梭梭栽植及肉苁蓉培育技术,打造集沙区中药材展示、观光、教育、科研、生产为一体的示范区,发展壮大沙产业。
王开彦介绍,后期将建设一个占地2.4万亩,集沙产品储存、研发、加工、销售、电子商务和运输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实现沙产业的延链补链。
目前,沙雅县已种植梭梭等沙生植物13.9万亩,已嫁接大芸7.7万亩,与6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防沙治沙面积达3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6.9%增加至7.14%,沙尘天气下降明显,降水日数显著增多,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全民参与,向绿而行。阿克苏地区通过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胡杨林生态补水,森林抚育、工程固沙、光伏+治沙、有害生物防治,实施“锁边林”工程,加快恢复林草植被,巩固提升胡杨林生态屏障,阻止沙漠扩散侵害绿洲,森林面积达到1737.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6.5%提高到目前的9.06%,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
以林养林 敢让黄沙变“金沙”
在库车市迎宾路西侧的新疆掌生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果园中,一排排矮化密植的苹果树、西梅树硕果累累,果园旁的杨树高高矗立,像一道绿色的屏障,挡住了肆虐的风沙。
一排排苹果树茁壮生长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企业负责人安存政向记者介绍,这里曾经是戈壁荒漠,由数百个沙包群组成,同时也是库车市一大风口、风沙策源地,因为紧邻机场,每年的沙尘天气常常导致航班延误。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在库车市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投资1.5亿元,从2012年开始采取“以林养林”的模式种植防风林和经济林。
杨树高高矗立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安存政说:“目前园区已建成由35万棵青杨树、沙枣树组成的全封闭防风林体系,已种植苹果、核桃、杏、西梅、水蜜桃等十几个品种的果树近3000亩。”
从库车市北部山区开始延伸,5道防风林与经济林在项目园区相互交织,不仅改善了库车市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果园里硕果累累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我们这个项目建设期是15年,收益期是35年,项目进入丰产期可以实现年销售收入9000万元,利润2000万元,收入是非常可观的,同时我们还能带动当地100多人就业。”安存政介绍。
库尔班·力提甫就是在企业就业的员工之一,谈起在企业的工作情况,他笑着说:“我在这里上班已经有6年了,不仅可以学到林果业种植管理的技术,每个月还可以收入4000多元,年底还有奖金,我要努力工作,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6年,库车市又启动渭干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为周边农田提供了一道绿色屏障,同时用好水资源,遏制流沙蔓延。
渭干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库车市林草局党委书记铁善告诉记者:“我们在G3012高速公路及217线两侧共建造了长度38公里、宽50米到200米、面积达13000亩以上环城防风固沙林和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已建成长约6.5公里、建设面积75万平方米的库车河城区河段生态恢复工程,将库车打造成为‘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园中’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铁善介绍,目前,库车已完成生态造林34.18万亩,其中治沙造林4.39万亩、基干防护林0.75万亩、农田防护林3.27万亩、退化林修复4.77万亩,封沙育林21万亩。
置身林海,让人很难相信这里就处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北缘,很难想象多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风沙弥漫的景象。
据了解,阿克苏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88万平方公里、占地区国土总面积的78.77%;沙化土地面积6.16万平方公里,占地区国土面积49.06%。
阿克苏地区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防风林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锁黄沙、植新绿。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几代阿克苏建设者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持续实施了5个百万亩生态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筑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阿克苏以打赢塔克拉玛干边缘阻击战为目标,在防沙治沙中,坚持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可持续发展的防沙治沙战略,不仅向沙漠要生态效益,更要向沙漠要经济效益,利用浅层苦咸水,发展梭梭造林、沙漠种植肉苁蓉等项目,探索出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区情的特色防沙治沙道路。2024年计划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214.79万亩。
阿克苏地区通过种植林果业防风固沙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阿克苏地区林业和草原局中心林管站高级工程师张志军说:“‘以林养林’的模式,带来阿克苏地区450万亩经济林的蓬勃发展,随着一茬茬果树的种植和培育,阿克苏地区也成为新疆林果业的主产区,林果产量占全疆的四分之一。林果业收入也成为农民人均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阿克苏地区沙区种植特色经济植物面积达25.79亩,涉沙产业企业12家,2023年沙产业企业产值合计8900万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人均增收4000余元。
生态旅游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绿进沙退”,到变黄沙为“金沙”,阿克苏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正为各族群众拉开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胡杨、沙漠、湿地等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阿克苏地区探索发展“旅游+”注入了活力。
塔里木河湿地旅游景区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位于沙雅县塔里木河南岸盖孜库木乡盖孜库木村的塔里木河湿地旅游景区是一个集湿地胡杨、戈壁胡杨、沙漠胡杨和水胡杨为一体的综合人文景观度假旅游区,也是沙雅县世界胡杨林公园的核心景区。
沙雅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旅游办主任李净介绍,景区总面积达42平方公里,太阳岛胡杨湖湖区总面积约10.9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57平方公里。景区内有保存最完好的胡杨林39平方公里,有马鹿、天鹅等野生动物169种。
塔里木河湿地旅游景区内的胡杨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生态输水、引洪灌溉、防火防虫等一系列胡杨林管护措施的实施,让景区内的胡杨生机勃勃。
“近年来,沙雅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胡杨林面积达470万亩,胡杨林内的野生动植物也逐渐增加。1月至7月,沙雅县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06.05万人次,同比增长39.34%,累计实现旅游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42.85%。”沙雅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木合塔尔·热合曼说。
游客在塔里木河湿地旅游景区打卡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春日赏花、夏日避暑、秋观胡杨、冬享雪趣,尤其是秋季的胡杨观赏,已成为疆内外游客的旅游盛事,让沙雅的美名远播。
木合塔尔·热合曼表示,接下来,沙雅县将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服务水平,依托塔里木河湿地旅游景区开展更多弘扬胡杨文化的主题活动,将“大漠胡杨故里 丝路龟兹重镇”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
在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木扎提河湿地,河水静谧,绿草茵茵,牛羊闲适。
拜城县木扎提河湿地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2010年,拜城县将木扎提河湿地划分为缓冲区、试验区等区域分类施策,打击非法开垦行为,同时利用水利项目达到防汛抗旱作用,大力发展渔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群众增收。
“木扎提河可以说是拜城县的母亲河、生命河,保护好它是为我们和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拜城县木扎提河湿地自然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木提·托乎提说:“木扎提河还是塔里木河主要支流之一,木扎提河湿地的保护修复,将对改善塔里木河区域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节气候等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拜城县木扎提河湿地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行走在拜城县,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悠悠碧波与繁盛的花木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家住木扎提河旁的村民亚生·艾买提是湿地保护的受益者之一。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他在自家院落中发展农家乐,收入逐年提高。
亚生·艾买提的农家乐环境优美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现在生态环境好了,来农家乐游玩的游客也多,每个月可以收入2万元到3万元。”拜城县托克逊乡托万克托克逊村村民亚生·艾买提说。
在距离拜城县城13公里的米吉克乡亚曼苏生态乐园,游客正在青山绿水间体验水上漂流。
亚曼苏生态乐园由多彩田园、水上乐园、拓展乐园、科普植物园、渔鱼乐园、民俗风情园和美丽家园等七大主题组成,结合地域特色打造水上迷宫、高台滑水、根雕广场、七彩胡杨、九曲漂流、水上舞台和花田游憩等十大景点,规划面积约110公顷。
游客正在青山绿水间体验水上漂流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拜城县米吉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克然木·买买提向记者介绍,乡镇通过拆除私搭乱建、退耕还草、修建木栈道、丰富旅游业态等措施,在保护湿地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2024年1月至6月,拜城县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92.09万人次,同比增长32.06%;实现旅游收入9.44亿元,同比增长38.64%。
生态兴,则产业兴。阿克苏地区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阿克苏地区用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作答,奋楫争先、逐绿前行,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生态文化品牌更加靓丽响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